# 第四十九篇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感染
# 一、概论
# (一) 定义:
致病菌入侵泌尿、男生殖系系统内繁殖而引起的炎症 。
# (二) 根据感染的部位分为:
上尿路感染:累及肾、肾盂及输尿管
下尿路感染:累及膀胱和尿道
# (三) 病原微生物:
细菌:大肠杆菌(最多见)、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病毒:结核菌、真菌、 衣原体、支原体和病毒等
# (四) 发病机制:
\1. 机体的防御机制:尿道外口皮肤和黏膜正常菌群、正常的尿液环境,正常尿路上皮细胞分泌物质等
\2. 感染的形成:细菌的数量和毒力。一般认为尿内细菌浓度超过 105CFU/ml 时即可导致尿路感染
\3. 常见的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其中表达特殊 K 抗原的大肠埃希菌菌株毒力强,易引起尿路感染
\4. 尿路感染的易感性还可能与血型抗原、基因型特征、内分泌等因素相关
# (五) 诱发感染的因素
\1.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能力减弱
\2. 梗阻因素
\3. 医源性因素
\4. 女性尿道较短,容易招致上行感染
# (六) 感染途径
\1. 上行感染:病原菌从体外经尿道外口向上入膀胱,再上行入上尿路,这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多见于女性病人,致病菌大多为大肠埃希菌
\2. 血行感染:较少见,多继发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龋齿等感染灶内的致病菌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泌尿生殖系统器官。常见为肾皮质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淋巴感染:泌尿生殖系统邻近器官病灶的致病菌经淋巴系统传播至泌尿生殖器官。比较少见,多见于肠道的严重感染或腹膜后感染等
\4. 直接蔓延感染:由泌尿生殖系统邻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所致,如阑尾脓肿、盆腔化脓性炎症等,外伤也可直接将致病菌带入泌尿生殖系统脏器引起感染
# (七) 诊断
\1. 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
\2. 尿液标本的采集:
① 中段尿:清洁外阴和尿道口后留取中段尿;
② 导尿:常用于女性病人;
③ 耻骨上膀胱穿刺:最适用于新生儿和截瘫病人
\3. 尿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 3 个即说明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4. 细菌菌落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
① 若菌落计数≥105/ml 应认为有感染;
② 若菌落计数 < 104/ml 可能为污染,应重复培养;
③ 若菌落计数 104~105/ml 为可疑
\5. 感染的定位检查:区别上、下尿路感染
\6. 影像学和尿动力学检查:B 超、尿路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膀胱及尿道造影、CT、放射性核素、磁共振水成像(MRU)、尿动力学等
# (八) 治疗原则
\1. 明确感染性质:依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的用药,尚无尿培养结果时,可根据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初步估计致病菌,选择恰当的药物
\2. 鉴别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
\3. 明确血性感染还是上行感染
\4. 查明泌尿系有无梗阻因素
\5. 检查有无泌尿系感染的诱发因素
\6. 测定尿液 pH
\7.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持续到症状消失,尿细菌培养转阴后 2 周
# 二、上尿路感染
# (一)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急性细菌性炎症。
致病菌多经膀胱上行感染肾盂,再经肾盂感染肾实质,也可经血液直接播散到肾盂和肾实质。
上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 G - 细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和其他肠杆菌;
血行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 G + 细菌。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上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尿潴留时可以继发肾盂肾炎
# \1. 临床表现
发热:突然发生寒战、高热,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热型类似脓毒症,持续 1 周左右
腰痛:病侧或双侧腰痛,多呈胀痛。肋脊角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
膀胱刺激症状:
① 下尿路感染上行所致的急性肾盂肾炎:先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后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
② 血行感染者常由高热开始,随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有时不明显
# \2. 诊断
根据病史可以进行初步诊断。特别注意询问有无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及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感染病灶
尿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白细胞管型,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有菌落 105 以上,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病变严重时可有脓毒血症出现,此时应进行血液的细菌学检查
X 线、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上尿路有无梗阻或其他疾病
# \3. 治疗
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达 1.5L 以上,有利于炎症及代谢产物的排出
抗菌药物治疗:
①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② 喹诺酮类药物;
③ 青霉素类药物;
④ 头孢菌素,可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
⑤ 去甲万古霉素、亚胺培南 - 西拉司丁钠(泰能)疗程一般为 7~14 日,静脉用药者可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尿细菌培养转阴后改口服维持
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枸橼酸钾,可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以缓解膀胱刺激症状。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异搏定)、盐酸黄酮哌酯 M 受体阻滞剂可解除膀胱痉挛,缓解刺激症状
# (二) 肾积脓
肾积脓也称脓肾,是肾实质感染所致广泛的化脓性病变,或尿路梗阻后肾盂肾盏积水、感染而形成一个积聚脓液的囊腔。
致病菌有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或结核杆菌。
多在上尿路结石、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积水、手术史等疾病的基础上,并发化脓性感染而形成
# \1. 临床表现
主要为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寒、高热、腰部疼痛、肿块等。病程长者可消瘦、贫血。
如尿路为不完全性梗阻、脓液沿输尿管排入膀胱而出现膀胱炎症状,膀胱镜检查可见病侧输尿管口喷脓尿。
B 超显示为肾盂积脓,CT 也有助于诊断。
排泄性尿路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肾图提示病侧肾功能减退或丧失。右侧肾积脓需与化脓性胆囊炎鉴别
# \2. 治疗
以抗感染为主,同时注意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在肾尚有功能时,应施行脓肾造口术。
如患肾功能已丧失,可行患肾切除术
# (三) 肾皮质多发性脓肿
肾皮质多发脓肿称为肾疖,小脓肿融合形成肾痈。
多为葡萄球菌经血行感染。
原发灶可为皮肤疖肿、肺部感染、骨髓炎、扁桃体炎或外伤后感染等。
# \1. 临床表现
原发病灶症状较为明显,继之突发畏寒、发热、腰痛,肾区压痛,肌紧张和肋脊角叩击痛,无膀胱刺激症状,病程约为 1~2 周
# \2. 治 疗
早期肾皮质脓肿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如肾痈形成或并发肾周围脓肿,可在 B 超引导下穿刺或切开引流
# (四) 肾周围炎
肾周围炎是肾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形成脓肿称肾周围脓肿。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多见
病变位于肾固有筋膜与肾周筋膜之间,多由肾痈、肾表面脓肿直接感染所致。由于肾周组织脂肪丰富,且疏松,感染易蔓延。脓液流入髂腰间隙,形成腰大肌脓肿,穿破横膈形成脓胸
# \1. 临床表现
腰痛、肾区压痛、叩击痛和肌紧张,形成脓肿后可有全身中毒症状。
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上升。
肾周围炎多伴有肾实质感染,尿常规检查可见脓细胞。单纯肾周围炎尿常规无异常。
若脓肿溃破,沿腰大肌蔓延扩展,刺激腰大肌使髂关节屈曲不能伸展,腹部平片可见肾影增大模糊,脊柱弯向病侧,腰大肌阴影消失。
若脓肿位于肾上方,累及膈肌,可有胸膜炎性反应,同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
B 超和 CT 可显示肾周围脓肿,有助于本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 \2. 治 疗
未形成脓肿前,治疗应首选敏感的抗生素和局部热敷,并加强全身支持疗法。肾周围脓肿形成后,可作超声引导下穿刺或切开引流
# 三、下尿路感染
# (一) 急性细菌性膀胱炎
女性多发,尤其在新婚期及更年期后更容易发病。
急性细菌性膀胱炎的感染途径几乎均为上行感染所致
致病菌多数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 \1. 病理
浅表膀胱炎症多见,以尿道内口及膀胱三角最明显。
病变仅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可见膀胱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肉眼呈深红色,黏膜下有出血,严重时可见溃疡形成,黏膜表面有脓液和坏死组织附着。
显微镜下可见白细胞浸润。若治疗不彻底或有异物、残余尿、上尿路感染等情况,炎症可转为慢性
# \2.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多数青壮年女性患者发病与性活动有关,临床表现为尿痛、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烧灼感。
尿频程度不一,严重者数分钟排尿一次或有急迫性尿失禁。常见终末血尿,有时为全程血尿,甚至有血块排出。
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当并发急性肾盂肾炎或急性前列腺炎、附睾炎时才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
# \3. 诊断
有无尿路感染的诱因和全身及尿路疾病史,并进行相应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液中白细胞和红细胞增多。除尿细菌培养外,还应作菌落计数和药物敏感试验,典型病例常获得阳性结果。肾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急性感染期禁忌作膀胱镜检查。尿道有分泌物时应作涂片细菌学检查
与其他以排尿改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鉴别,包括阴道炎、尿道炎等
# \4. 治疗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
抗菌药物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应多饮水,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应用盐酸黄酮哌酯、抗胆碱能类药如颠茄、阿托品等药物,以减少膀胱刺激症状
膀胱区热敷、热水坐浴等可减轻膀胱痉挛
绝经期后妇女发生尿路感染,可能与雌激素缺乏引起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和致病菌的繁殖增加有关,因此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维持正常的阴道内环境,增加乳酸杆菌并清除致病菌,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 (二) 慢性细菌性膀胱炎
# \1. 病因
慢性细菌性膀胱炎常是上尿路急性感染的迁移或慢性感染所致,亦可诱发或继发于某些下尿路病变,如良性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狭窄、膀胱结石或异物、尿道口处女膜融合、处女膜伞、尿道旁腺炎等
# \2. 病理
膀胱黏膜苍白、粗糙、肥厚,表面有时呈颗粒或小囊状,偶见溃疡。显微镜下可见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累及肌层可使逼尿肌纤维化,收缩力减弱,膀胱容量可缩小,严重时影响肾功能
# \3. 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尿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并有耻骨上膀胱区或会阴部不适,膀胱充盈时疼痛较明显。常有尿液混浊
# \4.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应考虑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原因
男性:直肠指检了解前列腺有无病变,并作阴囊、阴茎、尿道口检查,排除生殖道炎症、尿道炎症或结石
女性:解尿道外口、处女膜有无畸形,有无宫颈炎、阴道炎或前庭腺炎等。注意有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
实验室检查:尿中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尿培养可呈阳性。如多次中段尿细菌培养阴性,应考虑与泌尿系结核鉴别,此时应进行尿结核菌检查和结核菌培养
B 超、静脉尿路造影、CT 或核磁共振水成像(MRU)、膀胱镜检、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 \5. 治 疗
抗菌药物为主,抗菌药物要足量使用。一般交替使用 2~3 种抗生素,应用 2 周或更长时间
治疗期间保持排尿通畅,积极处理诱发尿路感染的病因,必要时行手术纠正。
# (三) 尿道炎
# \1. 淋菌性尿道炎
淋球菌引起的尿道感染,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的黏膜
主要由性接触直接传播。
# 1) 临床表现
① 多数病人有明确的不洁性接触史,潜伏期 2~5 日
② 发病较急,尿道口黏膜红肿、发痒或刺痛
③ 尿道排出多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病情发展可出现阴茎肿胀,继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有时可见血尿。腹股沟淋巴结呈急性炎症反应
④ 及时治疗者大约 1 周后症状逐渐减轻,尿道口红肿消退,尿道分泌物减少而稀薄,排尿恢复正常,1 月后症状可全部消失。部分病人可继发前列腺炎、精囊炎或附睾炎;治疗未愈者可形成慢性淋菌性尿道炎,反复发作使尿道结缔组织纤维化还可引起炎性尿道狭窄
# 2) 诊断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不洁性生活史,尿道分泌物涂片可在多核白细胞内找到成对排列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尿三杯试验以第一杯脓尿最明显
# 3) 治疗
① 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亦可用头孢三嗪、壮观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② 感染初期使用头孢三嗪,并口服喹诺酮类、头孢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一般 7~14 日为一疗程。若病情较重,合并生殖系感染,应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疗程
③ 以定期逐渐扩张尿道为主,同时给予抗菌药物,必要时作尿道口狭窄切开,广泛性前尿道狭窄可用内镜作尿道内切开术
④ 配偶应同时治疗,性生活使用安全套,以免重复感染
# \2. 非淋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以沙眼衣原体或支原体为主,其余为滴虫、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白色念珠菌、包皮垢杆菌等,通过性接触传播,比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高,在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
# 1) 临床表现
一般在感染后 1~5 周发病。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和分泌少量白色稀薄液体,有时仅为痂膜封口或裤裆污秽,常见于晨起时。在男性,感染可侵犯前列腺、附睾引起前列腺炎和急性附睾炎,严重者导致男性不育
# 2) 诊断
①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不洁性行为的接触传染史
② 清晨排尿前取尿道分泌物作支原体、衣原体接种培养
③ 非淋菌性尿道炎与淋菌性尿道炎可以在同一病人同一时期中发生双重感染,症状相似,应鉴别诊断。尿道分泌物涂片每高倍视野下见到 10~15 个多核白细胞,找到衣原体或支原体的包涵体及未见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据此可与淋菌性尿道炎相鉴别
# 3) 治疗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等,性伴侣应同时治疗,并注意性生活卫生
# 四、男生殖系统感染
# (一)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 \1. 病因
多在劳累、饮酒、性生活过于频繁后发生,部分病人继发于慢性前列腺炎
留置尿管,经尿道进行器械操作或患有膀胱炎及尿道炎时,细菌或含有细菌的尿液经后尿道和前列腺导管逆流至前列腺
经直肠或经会阴前列腺穿刺,细菌可直接或通过淋巴管入前列腺,也可导致急性前列腺炎发生
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也可经血流播散至前列腺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也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偶有厌氧菌
# \2. 病理
后尿道前列腺表面黏膜充血、水肿,前列腺腺泡有白细胞浸润。炎症可扩散至附睾,引起附睾炎。大部分病例经治疗缓解,部分转变为慢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脓肿
# \3. 临床表现和诊断
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寒颤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疼痛
前列腺充血、肿大,形成脓肿,有饱满或波动感。
有时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往往伴有急性膀胱炎。
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有明显触痛、局部温度增高。
急性期禁忌做前列腺按摩或穿刺,以免引起菌血症。可做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B 超可见前列腺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
# \4. 并发症
急性尿潴留、附睾炎、直肠或会阴瘘,血行感染可同时发生肾盂肾炎
# \5. 治 疗
给予全身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大量饮水,退热止痛
如出现急性尿潴留,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口,尽量避免经尿道留置尿管
快速有效地应用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①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以及头孢菌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等。
② 衣原体感染可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③ 如淋球菌感染可用头孢曲松。
④ 如厌氧菌感染则用甲硝唑。一疗程 7 日,可延长至 14 日
- 并发前列腺脓肿则应经会阴切开引流
# (二) 慢性前列腺炎
# \1. 病因
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尿道逆行感染,感染的尿液经前列腺导管逆流至前列腺,少数由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迁延而致
过度饮酒、性刺激、下尿路梗阻是诱发因素,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在临床更为常见,致病菌为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隐球菌等
前列腺痛的病因与盆底肌、前列腺被膜和尿道约肌紧张、尿液返流、前列腺受到尿液的化学刺激有关
# \2. 病 理
在前列腺腺泡内和间质中有不同程度的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前列腺组织内有钙化或微结石产生
前列腺被膜增厚
# \3. 临床表现
不同的病人可出现完全不同的临床症状
尿路刺激症状: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道不适或烧灼感。部分病人在排尿终末或大便时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流出,合并精囊炎时,可有血精
疼痛:疼痛的部位在会阴部、阴囊和睾丸、耻骨上、下腹部、腰骶部、腹股沟部。一般呈持续钝痛,如胀痛或坠痛等。有时疼痛难以忍受
性功能障碍:部分病人并发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遗精或射精痛
精神紧张:部分病人因为症状久治不愈或对慢性前列腺炎缺少正确了解和认识,出现精神紧张、萎靡、情绪低落、头昏、失眠,严重者出现神经官能症
并发症:虹膜炎、关节炎、神经炎、肌炎、不育等
# \4. 诊 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
直肠前列腺指诊:早期,前列腺一般比较饱满,前列腺液较多;病程较长时,前列腺体积缩小,质地韧硬
B 超可见前列腺内部回声不均匀,前列腺被膜增厚。膀胱镜检查可见后尿道、精阜充血、肿胀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内白细胞增多(>10 个 / 高倍视野),磷脂小体减少,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可见多量白细胞,但细菌培养为阴性。
分段尿及前列腺液培养检查:检查前充分饮水
① 初尿 10 ml (VB1),再排尿 200ml
② 中段尿 10ml (VB2)。
③ 作前列腺按摩,收集前列腺液(EPS)
④ 完毕后排尿 10 ml(VB3)
均送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菌落计数前列腺液或 VB3>VB1 和 VB2 10 倍可诊断为细菌性前列腺炎。若 VB1 及 VB2 细菌培养阴性,VB3 和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即可确定诊断。此检查方法即 Meares -Stemey 的 “四杯法”
# \5. 治 疗
首选红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具有较强穿透力的抗菌药物。
综合治疗可采用:热水坐浴及理疗(如离子透入)可减轻局部炎症,促进吸收;前列腺按摩,每周 1 次,以引流炎性分泌物;忌酒及辛辣食物,避免长时间骑、坐,有规律的性生活;中医治疗,应用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物
对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致病原为衣原体、支原体则可用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及碱性药物。其他可用红霉素、甲硝唑等。α 受体阻滞剂可以解痉、改善症状。某些植物制剂对改善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有精神心理障碍者,可用抗抑郁、焦虑等药物。此外,每日 1 次热水坐浴;每周 1 次前列腺按摩以及去除易造成盆腔、前列腺充血的因素,往往也可有良好的疗效。生物反馈,针灸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 (三) 慢性附睾炎
# \1. 病因
多由急性附睾炎治疗不彻底而形成。部分病人无急性炎症过程,可伴有慢性前列腺炎
# \2. 病理
慢性附睾炎可发生附睾纤维化
显微镜下可见广泛的瘢痕组织,附睾管闭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如发生双侧慢性附睾炎可导致男性不育
# \3.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阴囊有轻度不适,或坠胀痛,休息后好转。
附睾局限性增厚及肿大,与睾丸的界限清楚,精索、输精管可增粗,前列腺质地偏硬。
结核性附睾炎附睾质地稍硬,常发生于附睾尾部,输精管增粗并触及串珠状结节,前列腺小而有结节,同侧精囊多有病变;尿液镜检有白细胞、红细胞;B 超、X 线及膀胱镜检查常可发现肾结核的证据。
双侧附睾感染,可影响生育;
# \4. 治疗
对症处理,包括托起阴囊、热敷、热水坐浴、理疗等,重视前列腺炎的综合治疗
急性发作时可使用抗生素。疼痛剧烈、持久、反复发作或形成脓肿者可行手术切除附睾
有慢性前列腺炎者,要同时予以治疗
# (四) 急性附睾炎
# \1. 病因
多见于中青年,多由泌尿系感染和前列腺炎、精囊炎、性传播疾病扩散所致
多从输精管逆行传播
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
# \2. 病理
附睾肿胀:炎症开始于附睾尾部,扩散至附睾头部,可形成脓肿。
# \3. 临床表现
起病急,全身症状明心:畏寒、高热
病侧阴囊肿胀,阴囊皮肤红肿发热、疼痛,并沿精索、下腹部以及会阴部放射
睾丸精索肿大增粗
可伴膀胱刺激征
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 \4. 诊断
典型临床症状
睾丸扭转:多见于青少年,常在安静状态发病,起病急,阴囊疼痛明显
# \5. 治疗
卧床休息,睾丸托起,止痛散热
广谱抗生素抗炎